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欢迎光临黑暗的沉思!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日志

 
 

互联网金融?还早!  

2014-02-26 15:49:28|  分类: 胡言乱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现阶段做得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尽管在操作上已大致成型,但究竟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目前真还找不到一个权威的定义。这表明至少在理论界,究竟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可能并未形成共识。对“互联网金融”的表述,各方更多地停留在口头描述上,连基本概念都还算不上。关于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实业界领先理论界是个悠久的传统。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主要产品类别及特点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基本可以划分为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保险类等几大类别(来源:南方财富网: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一览)。

1、支付结算

     互联网金融?还早! - 黑暗的沉思 - 欢迎光临黑暗的沉思!
  

    
虚线表示指令(信息)传递过程,实线表示资金流向过程。

如果付款没经过支付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银行结算过程。付款经过支付平台,是因为有个收货过程,付款人资金已转移到支付平台,在付款人再次确认(收货)后,支付平台再将资金划转给收款人。

尽管这一支付过程比较短,已为支付平台提供了几天的沉淀资金。当交易量足够大,沉淀资金量就足够大,支付平台可以利用的,就是一个稳定的、足够大的日均余额。

2、融资

    互联网金融?还早! - 黑暗的沉思 - 欢迎光临黑暗的沉思!
 

    
虚线表示指令(信息)传递过程,实线表示资金流向过程。 

贷款平台只是中介:信息与管理中介。所谓的金融脱媒,指的是资金脱媒,即资金不再经过第三方,而不是全部脱媒:交易双方直接见面、直接交易。

担保机构可以是对平台交易提供担保,也可以是对具体的贷款提供担保。这取决于各方的约定。

3、投资理财

4、保险

其实对于资金供给方而言,贷款、投资理财、保险,交易类型基本一致,本身也是一种广义的投资,所以34的交易流程,与2是一样的。

平台的作用,一是发布了产品信息,二是提供了交易平台,三是提供了业务(产品)管理。

   

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难点

 

透过上述几类“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流程,不难发现其交易模式的核心,并未有何新的、本质的突破。由此可见,要形成真正的、颠覆性的“互联网金融”,并非易事。

 

“互联网金融”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要成为新的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必须跨过三道关:

1、渠道或手段的创新,创造出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或手段。

2、产品的创新,创造出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产品。

3、理念的创新,创造、发展新的金融理念。

现阶段所说的“互联网金融”,还停留在渠道、方式、手段的创新上,只能算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尚未出现,更别说理念的创新了。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1、支付结算类的,只是提供了一个支付平台,其背后链接的其实仍是网上银行——这仍是银行的一个基本职能,绕不开银行的。

2、融资类,这对银行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线上交易,特点是小额、分散、有庞大历史数据(大数据)支撑,交易对象多为个人,但交易总量不会太大;线下交易,主要涉及大客户,但风险管理是p2p平台弱项,贷款不是人人都能做,这种金额较大的交易,p2p平台能做的并不多(由于调查不够,手中缺乏这方面数据,只能做定性分析,抱歉)。

3、投资理财类,余额宝5000亿元、微信通500亿元,1月底货币基金规模9532.42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社会存款减少9402亿元。

货币基金的钱去哪儿了?答案仍是肯定的:银行。只不过改变了方式,由企业、个人存款转变成“同业存款”——协议存款。

这个,可能就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最大冲击。但这种冲击,对银行而言,影响不会有多大,具体分析见后对货币基金的分析。

4、保险类,就是把保险销售柜台搬到了网上,卖的仍是保险产品,这个对保险行业而言,只是渠道的改变。

“截至2013年底,中国保险行业从互联网渠道录得规模保费收入291亿元。其中产险236.7亿,人身险54.5亿,投保人数超过5000万。”(来自“互联网金融”)

 

四、说说货币基金及宝宝们

 

货币基金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由基金管理人运作,基金托管人保管资金的一种开放式基金,专门投向风险小的货币市场工具,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定收益性,具有准储蓄的特征。(来自“百度百科”)

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最火的话题,是余额宝。余额宝是最典型的货币基金,由天弘基金在运作,当前规模已达5000亿元,而余额宝80%的资金投资于协议存款。

网络上活跃的货币基金,并未改变传统金融的实质。如果说传统金融是柜台销售,后来银行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所做的“互联网金融”,用银行人士的话来说,就是把交易柜台搬到了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上。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充其量是“金融互联网化”。银行自身就是先行者。大家实际上做的都是同类产品,那么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应该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只是会形成资金搬家:由一家银行转移另一家银行,由客户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银行支付活期利息变成支付协议存款利息。

 

宝宝们玩的,是货币基金,理财产品范畴。钱荒下可以协议存款方式挖银行利润,导致钱从这家银行流入那家银行。利率市场化下,这招还灵不灵,取决于宝宝们的实时聚合资金能力。对实体企业而言,融资成本是否会推高取决于银行的成本转嫁机制。但过高的收益率,必将推高资金成本,从而影响实体经济,最终转嫁到每个消费者头上。社会是一个整体,一件看似与普通百姓无关的事,实则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监管,或许是今后的重点。

 

那么,“互联网金融”究竟改变了什么?对金融行业而言,带来一种思维上改变,原来金融产品还可以这么卖。对个人而言,带来的是一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原来消费还可以这么简单和便捷。

 

既然已经说了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只不过是“金融的互联网化”,那么是否就毫无意义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围绕宝宝们的各种争论就毫无必要。争论的结果,一方面会引导宝宝们管理趋向规范,一方面会引起政府更加重视监管,另一方面是必将促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最重要的是迎接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到来。

 

最后,转一个段子吧:

                                                                                                                                                                                                                                                                                                                                 
和某互联网人士的问答

 

问:最近互联网营销攻势是否让银行很紧张?

 

答:你们不过把十年前银行干过的违规的事情搬上了网,比如夸大收益不提风险什么的,只不过当初银行无良的销售人员是一个一个的骗,你们现在是一群一群的忽悠。现在银行被各种制度规范了,工信部还没出来管你们而已。

 

问:你不觉得是颠覆吗?

 

答:你觉得颠覆了谁?又没创造新产品,又没开辟新领域,又没绕开现有银行体系。更多的是在分销渠道方面有所创新,银行也因此更理解了非物理渠道的运用,是好事,能真正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问:但是银行失去了很多存款啊?不怕吗?

 

答:余额宝们把钱从银行账户里转走,通过货币基金绕一圈又以大额存单存回来银行,整个银行体系而言存款没有减少多少,只不过表现为A银行流动到B银行,或者原本属于分支行拉进来的零售存款变成了同业存款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问:那对银行没什么影响吗难道?

 

答:当然有,逼迫银行传统物理渠道向电子渠道替代加速转型;也有些银行可能会考虑减少自己的渠道,前端销售更依赖你们去做。提供了一些思路。

 

问:对客户来说我们就是鲶鱼,客户实惠更多了总是好的影响吧?

 

答:你们哪里是鲶鱼,根本就是搅屎棍,好不容易这几年银行不打价格战了,风险管理意识和经营意识在加强,你们这么一搞,银行全面上浮存款利率迎战,投入系统和类似产品,增大营销投入,结果就是单位存款的成本大幅上升,资金成本高了你觉得银行还会给你贷款打折吗?客户跟银行借钱更贵了你觉得是好事?

 

问:那你对我们互联网金融怎么看?不是革命吗难道?

 

答:你根本算不上互联网金融,顶多互联网营销公司,你网上卖个货基就是搞金融的啦?过几天你在网上卖个药就是互联网医药啦?多谈行业合作,少提颠覆和革命。你们的思路如果停留在想个好点子,找个博眼球的营销方案,先搞起来出问题再说的水平上,革别的行业的命我不知道行不行,金融的肯定不行。

 

问:那比特币呢?

 

答:我不聊浪费生命的话题,请自学货币的起源。


  评论这张
 
阅读(10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